桿秤和遷居習俗
桿秤和遷居習俗
黃赤成
相傳,春秋時期,陶朱公范蠡受打水的橫桿啟發(fā),發(fā)明了十六兩制桿秤。幾千年來,桿秤作為中國最主要的計重器具,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。木桿秤因使用方便,便于攜帶,曾深受群眾的歡迎。人們不僅把木桿秤作為日常稱量的器具,還作為一種吉祥之物,稱之為:“當家財神”,寓意是“有秤當家,家財興發(fā)?!庇兄谱鳁U秤師傅說,現(xiàn)在開小店的一些中老年人、農村的老年居民都仍習慣用桿秤,除了跟長年的使用習慣有關系外,有些人認為桿秤經久耐用。遷居,指從一地遷徙到另一地生活;搬家。我國民間曾經流傳過一些與桿秤有關的民間遷居習俗。新屋落成喬遷之時,首先要搬入桿秤,接著是掃帚畚斗,然后再是家具被褥?!笆锊煌L,百里不同俗”,具體到各地又有不一樣的形式。
在安徽屯溪、績溪的鄉(xiāng)間農家,至今還承繼著祖?zhèn)鬟w居習俗。遷居的當天,大人們會準備好竹簍、長秤、斛斗和算盤等四件物品,擦拭干凈放置于一處,只待子夜時分到來,全家老小就一人一物先將這“四大件”搬入新居,然后再去搬運其它的家具物品。搬家先要搬算盤,一般由長子或長女搬運,一路必須將它高舉過頭頂,寓意“居家過日算為重,不會算計一世窮”。而竹簍寓意搬入新居后年年豐收,稻谷滿簍,長秤寓意有稱不完的收成,斛斗則寓意有量不完的大米,預祝住進新屋后風調雨順,五谷豐登,這是一種“民以食為天”的心態(tài)反映。
安徽合肥的人們在喬遷之日,先煮好飯,做好四個菜,寓意四季發(fā)財。然后當家人挑一擔谷籮走在前頭,一頭放飯一頭放菜,扁擔上貼有紅紙書寫的“喬遷吉祥”的吉言。主婦拿著一桿秤隨后,表示財物進出有數(shù),持家有方。長子拿個算盤走在第三,意為精打細算,勤儉發(fā)家。其他家庭成員按年齡大小為序跟在后,每人手里都不空。有的地方則是全家大小攜帶爐火(俗謂“不斷香火”)、炊具、梯子(取“步步高升”意)、桿秤、掃帚等物,依次而行,進新居時,主人用掃帚朝廳內掃三下,以示吉利。
客家人稱喬遷為“落新屋”。在南方一些客家地方,許多人喬遷新居都要帶上一把小桿秤(象征一種吉祥物)。因為客家方言“秤”與“陣”諧音,而有“陣”是有伴(同伴)的意思,象征喬遷人丁興旺,家業(yè)發(fā)達!江西贛南客家人遷居,俗稱“過火”。 由于從舊宅搬入新房是家庭喜事,屆時親戚朋友均會前來祝賀,故人們習慣稱為“喬遷之喜”。遷入新居時,路上要隨帶燈籠(或油燈)、火籠、桿秤、算盤等進屋,婦女挑著盛有“旺種”(火種)及新廚具、用具的籮筐;男孩手拿文房四寶、書籍和算盤,跟隨家長前行。還要有人帶一窩小雞,蒸一甑飯捧進新屋,以示財丁興旺,喜氣盈庭。儀式結束后,設“入宅酒”宴請親友、工匠及幫工等。
在江西九江,進新屋后,即在廳堂貼“天地國親師位”等字,設三牲,全家跪拜。進屋后,先燒一滿籃飯,然后全家長幼男女手中各攜一物并一燈籠,三柱香。各人所攜物件:外當家為算盤、桿秤、賬冊;內當家為籮筐、飯甑。其他男人為農具,婦女炊膳用具,小孩背書包等,不可空手。
浙江金華地區(qū)的農民在進宅前一日,先在新房中設供桌祭土地神。祭祀完畢后,在泥地上挖個小坑,然后將祭祀過的酒灑在小坑里。在進宅當天,先將一桿秤、兩根甘蔗送進新房內,取其稱心、甘甜的意思;還有兩枝帶葉的青竹、一只竹篩子、一只魚簏,青竹表示“節(jié)節(jié)高”,篩子與獅子諧音,竹篩子代表獅子、魚簏代表梅花鹿,含有鎮(zhèn)宅、吉祥的意思。
福建莆田喬遷民俗也很有特色。早上5時許,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房主手捧香爐,房主老婆手拿新掃帚和畚斗,掃帚要一路拖著走,到新房門口時,用掃帚從門外朝門內掃,意在把老房子的福氣、財氣掃起來一起帶到新居;房主的兒子則手拿桿秤、算盤、筆和簿,俗稱“收租”,寓意會做生意,財源滾滾來。
從以上列舉的各地遷居習俗可以看出,以前的桿秤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所受到的重視程度,同時這也是民間桿秤文化內涵的生動具體體現(xiàn)。
本站聲明:網站內容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將及時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