豬與桿秤
豬與桿秤
黃赤成
張潔的《一桿秤》寫道:那時候,農(nóng)村大多數(shù)人家里都養(yǎng)豬。幾乎每過十天半月,母親就要讓我?guī)退黄鸱Q一下豬,稱完之后還要用秤桿去趕幾下,說是可以讓豬長得快一點。工作后,每當聽到下面學(xué)校組織高三學(xué)生進行月考、周考時,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時候稱豬的事。
那些年,家里的經(jīng)濟來源就是一年到頭養(yǎng)的那頭豬,每年除了糧食以外的支出基本全都靠它,到賣豬時一定會把秤盯得死死地,還不忘問句“秤準著吧”,有時候,還會多用幾個秤來稱,以保證雙方公平交易。
小時候過年,見到大隊里稱豬,用的就是大桿秤(有一米多長,能稱起二、三百斤的重物)。將一根粗的毛竹杠穿過頭鈕,兩個社員肩膀抬起竹杠,架空桿秤后,旁邊的人大聲地讀取出重量。
邵陽市邵陽縣金稱市鎮(zhèn)地名的來歷與金豬和稱有關(guān)。據(jù)老人傳說,在金稱這段夫夷河中,曾有一桿金稱在河里忽隱忽現(xiàn),但無法獲得。其時有一方士路過說,要想金稱出水,須金豬懸鉤。于是,村民遍訪金豬,終于尋到一頭喂了三年才10斤的小豬。買回后乘船去懸鉤,當人們瞄準稱鉤狠命拋去,可惜沒掛穩(wěn)稱鉤,稱桿一翹便沉沒了,從此再沒有出現(xiàn)。后來,當?shù)丶Y在此修寺廟紀念這件事,取名叫金稱寺,建國后,由于大家喜歡使用同音字,所以演變?yōu)榻鸱Q市。
薛理勇在《小菜場風情線——?y人看鮮秤》中介紹:雖然,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朝,秦始皇就下令統(tǒng)一全國的“度、量、衡”,就是統(tǒng)一全國的計量單位和工具,但是一直到近代,中國的衡制始終處于混亂狀態(tài),各地、各行業(yè)各自使用各自的秤,有自己的衡制,賣肉的使用肉秤,賣魚的使用魚秤,買菜的使用菜秤。肉秤輕,菜秤重,同樣的東西用肉秤稱是一斤,改用菜秤稱也許只有14兩(舊秤一斤等于十六兩),我的祖母經(jīng)常講“用肉秤稱菜”,意思是騙人的行為。以前,我不明白這話是怎么來的,后來才知道,賣菜的人使用賣肉的秤稱菜,14兩的菜就當做一斤賣了,客人被騙后還被蒙在鼓里。為了交易公平、方便,大概在清朝中期,許多地方的同業(yè)公所會館聯(lián)合起來制定自己地方的衡制,所有買賣使用統(tǒng)一的秤,這種秤叫做“會館秤”,俗稱“公平秤”。盡管如此,買賣時“用肉秤稱菜”的現(xiàn)象依然存在,“?y人看鮮秤”的弄虛作假仍然十分嚴重。對顧客來講,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買東西時自備一桿秤,隨時可以驗秤。
桿秤的用途不同,所用木材也不同。制作絲秤、肉秤,必須用英國格蘭尼(紫檀紅)。肉秤上的秤星要比其它秤的秤星釘?shù)酶L一些(用的細銅絲、鋁絲更多),因為長期的油脂的會浸蝕秤桿,以至辨別不清秤星。歇后語:豬肉臺上的秤砣——又黑又亮。
秤砣肉。又名鵝蛋肉、彈子肉、兔蛋肉。其肉質(zhì)細嫩,筋少,肌纖維短。宜于加工絲、丁、片、條、碎肉、肉泥等。可用炒、煸、炸收、氽、爆、溜、炸等烹調(diào)方法。如炒肉絲、花椒肉丁等。
本站聲明:網(wǎng)站內(nèi)容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,如有侵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將及時處理。